青海省人民医院始建于1927年,原为一所民办医院,1929年命名为省立中山医院,1956年迁址后更名为青海省人民医院。它是青藏高原上建立最早、建设规模最大、综合实力最强的医院,是一所集医疗、教学、科研、保健、康复、急救为一体的省级大型三级综合医院。
同时也是西宁市医保定点医院,海南医学院留学生培训基地,苏州大学、青海大学、兰州大学、宁夏医科大学的临床教学医院。医院先后被卫生部授予 "五一劳动奖状"、"抗震救灾英雄集体"、"援外先进集体"、"工人先锋号"、"文明单位"、"三八红旗集体 "和 "医院管理年"。卫生部 "医院管理年 "先进集体、"全省文明单位"、"卫生工作先进单位"、"科技工作先进单位 "等荣誉称号。
1927年,医院成立,是一所民用医院。
1929年,命名为省立中山医院。
1956年,迁址后改名为青海省人民医院做借卵试管代生费用。
1958年,医院的省级公共医疗门诊部改为青海省西宁市中医院。
1960年,医院的青海省护士学校与省第二卫生学校合并,成立青海省卫生学校。
1971年,医院儿科分出,成立省儿童医院。
1981年,医院神经科调入部分专家,组建省第三人民医院(省精神病院)。
2003年,医院传染病科分出,成立省第四人民医院(省传染病医院)。
医院拥有床位2200张,拥有PET-CT、3.0T、1.5T磁共振、64排CT、16层CT、螺旋CT、DSA数字减影仪、全自动数字X光机DR、全自动生化分析仪、特种蛋白分析仪、胶囊内窥镜、彩色多普勒、高压氧舱等大型医疗设备。
2007-2022年,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27余项,取得科研成果105项;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;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;获青海省医药卫生科技论文42篇,青海省自然科学优秀奖42项;承担了第27、29、30、31次南极科考任务,获得国家海洋局多项奖励。 表彰。
2000年以来,共发表论文4114篇,SCI 32篇;2005年,国际山地医学会(ISMM)正式向世界发布了慢性高原病(CMS)的诊断标准--青海标准,我院高原病专家参与了制定。2022年,在世界著名的《科学》杂志上 2022年,医院发表了 "高原缺氧预处理提高脑储备能力 "的研究,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,并在该杂志封底刊登了 "现代大型公立三甲医院排名第一。1 "的报道。
科室设置!
医院设有血液科、重症医学科、药剂科、普通内科、放射科、神经科、普通外科、胃肠科、泌尿科、呼吸科、生殖医学科、磁共振室、心血管内科、神经外科、超声科、高血压科、眼科、骨科、医学检验科、老年病科、睡眠障碍科、临床输血科、心胸外科、内分泌科、耳鼻喉科、核医学部。糖尿病科、妇科、内科、妇产科、风湿病科、肿瘤内科、颌面外科、皮肤性病科、介入医学科、康复医学科、高压氧舱科、疼痛科、传染科等临床科室和医技部门。
国家重点临床专科。重症医学科、血液科、急诊科、临床护理科、医学影像科。
青海省重点专科。普外科、老年医学科、神经内科、急诊科青海省人民医院供卵、泌尿外科、消化内科、重症医学科(ICU)、医学生殖中心、眼科、影像科、呼吸科、神经外科、医学检验科。
上午8:30-12:00;下午14:00-17:30,周六、周日照常。
上午8:30-12:00;下午14:00-17:30,周六、周日照常。
每天24小时。
1、乘坐3路、7路、17路、26路公交车,在省立医院站下车。
2、乘坐5路、31路、83路公交车在省立二院下车,向北步行约200米。
3、乘坐9路公交车在省立医院站下车,向北步行200米。
4、乘坐20路公交车,在滨河东路下车,向南走200米。
5、乘坐27路、35路公交车在滨河路下车,向南步行约50米。